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
- Dec 27 Mon 2010 21:22
new工作坊
- Nov 28 Sun 2010 17:52
數位保存聯盟 搭起國際數典組織知識橋樑
吳倍華
99/09/29
- Nov 14 Sun 2010 14:48
網友創意:DIY電腦架大匯集
你有自己的筆電嗎?曾經覺得筆電放在腳上太燙、提來提去太重、
螢幕角度不對、躺著不能用、沙發上不能用、站著不能用、蹲著不能用,等等惱人的問題嗎?你知道在IKEA,一個簡單的電腦散熱桌就要一千多元台幣,而且只有少少的兩三款,能用的情境也很有限;但創意無限的人們往往可以從自己的生活脈絡軌跡中創作適合自己使用習慣的好工具。【思創小組】在網路上搜集了許多網友為自己平時使用習慣而設計的自製電腦架,提供大家參考,希望這些點子能啟發各位讀者,自己動手做出更實用的電腦架唷!
- Nov 09 Tue 2010 23:10
網路數位圖書館 知識從此唾手可得
吳倍華
- Nov 09 Tue 2010 23:05
亞歷山大圖書館再復興 重整歐洲知識文化版圖
- Nov 09 Tue 2010 23:01
跨越平台與館際的界限 V&A博物館
卓珊
展出拉婓爾掛毯、畢卡索巨畫,借展上海世博等等;以工藝與設計聞名的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不僅實體館藏豐富,各類展覽與合作活躍;其數位化服務也受到肯定,在「2010博物館與網路」(Museum and the Web;MW)年會中獲得研究類大賞(the Best of the Web)。
- Nov 02 Tue 2010 18:01
數位內容趨勢專題(二):Fotopedia
Joyce, Wu
集體產製到策展人模式
近幾年,Web2.0的發展讓集體產製的內容隱然成為網路內容的主流,不僅是大眾所津津樂道的,維基網路百科之條目數量與更新速度都大幅超越傳統大英紙本百科的案例,集體智慧更被運用於取代傳統編輯角色的集體點評制度、集體議價的合購模式,以及其他多不勝數的案例中。由於任何人皆可運用網路創作、傳佈資訊,缺乏管理的「參與式」內容與無限制的分享機制往往讓使用者閱讀得眼花撩亂,即便有「後設資料(Metadata)」或「標籤(Tag)」等分類機制,卻依舊對資訊瀏覽於事無補。特別是數位內容開始出現從桌上電腦平台往手持裝置移動的趨勢,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可能身處於移動環境,當閱讀的注意力受限下,唯有聚焦過的數位內容才能幫助使用者從容閱讀、迅速理解。
故策展人(Curator)成為近期網路創業者們的熱門詞彙。所謂策展人,即策劃展覽的人,由他們選定主題並找尋認同該主題的創作者來製作、與展覽場地經營人溝通協調,最重要的是,策展人得扮演觀眾的導覽者,以完善整個展出。網路策展人(Internet Curator)的興起顯示了人們開始體認到,與其事後依據分類標籤去整理資料,不如直接進行聚焦、專題式的集體共作,才能平衡內容與閱讀經驗都過於發散的弊病。
- Nov 02 Tue 2010 17:57
互動式歷史年表──老歷史與新科技的絕配調味
Joyce, Wu
當老黃曆碰上新科技會產生何種化學變化?在回答這問題前,不妨先來看看創作過《侏羅紀公園》、《恐懼之邦》等膾炙人口的科幻大師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42-2008),他曾寫過一本結合量子力學與考古學的傑作《時間線》(Timeline),小說描述一群研究生在古蹟中發現一張十四世紀的求救紙條,不可思議的是字跡竟然完全符合他們指導教授的筆跡!原來教授被困在六百年前的歐洲,於是三位分別精通語言學、古建築學、古代工藝的研究生奮勇乘上時光機去拯救教授。
- Nov 02 Tue 2010 17:50
Heritage Key虛擬實境網站──歷史古蹟的創意再現
張家瑜
許多人都有到世界歷史著名景點觀賞古文物的夢想,例如到埃及看木乃伊、到復活節島看巨石像、到希臘看帕德嫩神殿等。Heritage Key抓住人們對古文物的好奇心,用數位化的資源設計出古蹟的虛擬實境線上體驗程式,讓使用者輕鬆接觸文化歷史知識。此外,網站中更蒐集有關歷史文物的文章、新聞、部落格、討論區、小遊戲等,讓喜歡古文物的專業人士/一般民眾有分享、交流的空間。
- Nov 02 Tue 2010 17:35
世界文明遺址的保存陣線──CyArk歷史遺跡數位保存計畫
- Oct 16 Sat 2010 21:41
Internship Report (Chunghwa Telecom)
- Oct 11 Mon 2010 15:01
國寶的新奇旅程in 2010
在2010年的7月,卸下了一切,我帶著一卡大皮箱到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西班牙與德國。習慣漫步在日日變遷的亞洲城市,我不禁驚艷地讚嘆歐洲的生活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儘管身處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總會為自己擠出一些時間、營造一些空間享受當下。歐洲的建築美學及街頭文化更是一絕,他們總有辦法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勇於創造出新的價值。因此,藉由這次的文化衝擊,我將描繪出潛藏在歐洲大陸的藍圖,揭開生活脈絡下的新穎。
我將以 “建築”和 “生活包裝”兩大面向去剖析西班牙與德國的創新態度,希望足以敏銳我對於隱藏在生活小細節的創新。
- Oct 11 Mon 2010 14:35
國寶的新奇旅程in 2010
在2010年的7月,卸下了一切,我帶著一卡大皮箱到世界的另一個角落-西班牙與德國。習慣漫步在日日變遷的亞洲城市,我不禁驚艷地讚嘆歐洲的生活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儘管身處在汲汲營營的生活中,總會為自己擠出一些時間、營造一些空間享受當下。歐洲的建築美學及街頭文化更是一絕,他們總有辦法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勇於創造出新的價值。因此,藉由這次的文化衝擊,我將描繪出潛藏在歐洲大陸的藍圖,揭開生活脈絡下的新穎。
我將以 “建築”和 “生活包裝”兩大面向去剖析西班牙與德國的創新態度,希望足以敏銳我對於隱藏在生活小細節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