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Wu
當老黃曆碰上新科技會產生何種化學變化?在回答這問題前,不妨先來看看創作過《侏羅紀公園》、《恐懼之邦》等膾炙人口的科幻大師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1942-2008),他曾寫過一本結合量子力學與考古學的傑作《時間線》(Timeline),小說描述一群研究生在古蹟中發現一張十四世紀的求救紙條,不可思議的是字跡竟然完全符合他們指導教授的筆跡!原來教授被困在六百年前的歐洲,於是三位分別精通語言學、古建築學、古代工藝的研究生奮勇乘上時光機去拯救教授。
這本著作中處處流露出多數科幻小說家經常夢想新科技能帶人們親身體驗過去,卻又唯恐有心人擅改歷史的擔憂。然而有濫用,自然也有善用的例子,目前正有許多從事數位典藏的人巧妙地將歷史遺產進行數位化保存,並帶往未來。
例如擁有博物館界的奧斯卡獎稱號的Museums & Heritage Awards,今年將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頒給了大英圖書館學習部門所製作的互動式歷史年表「時間線」(TIMELINE),其獲獎理由是:「這個作品運用科技將海量的線上內容與典藏做了妥善處理,並使艱澀的內容能讓一般使用者輕鬆地瀏覽與取用」。小編親身使用後發現,這個互動式年表著實令人沈迷,簡易的功能說明分述如下:
一、主頁面:近兩年來此種橫向捲軸的介面因亞馬遜書店與蘋果電腦的大量使用而開始走紅,前者是書架的視覺隱喻,後者則隱喻唱片櫃。簡潔與科技感是其共通特質,討喜之餘也更容易讓訪客沈浸於內容,左右拖動滑桿即可瀏覽不同年代。畫面左下角可選擇背景樣式,小編換了一份古文書作底,看起來還頗有氣氛。
二、典藏物介紹頁面: 使用非常淺顯的文字說明,而以導覽影片做進階導覽,高解析度的典藏照片可自由放大縮小觀看,彷彿在博物館欣賞真品;部分藏品則有錄音檔。最值得注意的是提供列印與下載PDF的功能,以供學生或歷史教師做為課堂講義等用途。
三、自訂時間軸與典藏:自訂時間軸是這個互動歷史年表最創新的功能,由於大英圖書館的典藏文物極為多樣化,包括宗教文物、傳單、海報、信函、戲劇手稿等,因此依照典藏品的用途又可選擇五種年表排序方式,分別是政治、藝文、宗教文件、科學與醫學、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當然假使你對上述分類皆不滿意,也可將欲列入時間軸的典藏品加入最愛後,選擇以我的最愛(My Favourites)進行排列。
筆者相當喜愛這項功能,因為製作自己的歷史年表其實沒想像中容易,除了需熟知年代興替,還得察覺不同時空中事件間的相似性或因果關係,恰好呼應該部門說法:「這能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能掌握住其流變」(The timeline allows students to get a sense both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when studying historical events)。
結語:
互動式歷史年表「時間線」(TIMELINE)有幾項創新值得國內數典同仁借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其介面及操作流程極為友善與順暢;其次是內容淺顯易懂,並與日常生活作結合,這點是埋首研究者常忽略的;最後在教育推廣的創新面向上,它創造了一種沈浸式學習(engaging)的環境,提供教師面對新科技的教學輔助,並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落筆至此,希望這則案例能幫助你思索文章開頭的提問,快上TIMELINES探索吧!
<British Library Timeline>
參考文獻:
http://www.museumsandherita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