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卓珊

展出拉婓爾掛毯、畢卡索巨畫,借展上海世博等等;以工藝與設計聞名的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不僅實體館藏豐富,各類展覽與合作活躍;其數位化服務也受到肯定,在「2010博物館與網路」(Museum and the Web;MW)年會中獲得研究類大賞(the Best of the Web)。

以保存三千年來世界各地富足文明之工藝品的堅實館藏為基礎,V&A網站於2009年10月啟用新的、使用者中心的搜尋與館藏服務,其中資料超過百萬筆,內容涵括陶瓷、時尚、家具、玻璃、金屬製品、繪畫、照片、印刷、雕塑與織品等等;並以簡潔、直覺、提供豐富視覺化瀏覽的介面受到好評──看起來優雅,用起來有效率。此外,運用開放的API(應用程式介面)亦有利於加速開發不同平台的近用,如手機等行動裝置。上述優點讓新的搜尋與館藏服務啟用後,瀏覽人數躍增為三倍。

clip_image002

除了提供線上館藏服務便利網路近用、開放API促進跨平台的發展,V&A更進一步投入跨館際的內容整合。隨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漸受重視,V&A不僅成立專門的教育資源中心(塞克勒中心;Sackler Centre),推動各種館內課程、活動;在網路部分,更承接政府資助的「線上學習計畫」(National Museum Online Learning Project;簡稱NMOLP),率領八家國家級博物館/美術館,針對兒童與一般民眾,共同開發出兩組線上學習工具:「WebQuests」,針對學齡使用者設計、以探究為本/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以一連串有趣的挑戰或指令,引導近用九大館的線上館藏,進而培養創造性、批判性思考與個人研究、決策能力。「Creative Space」則是針對一般大眾設計的社會網絡應用(social web application),可搜尋跨館的收藏,上傳自己的內容,並將作品與想法分享給他人:其中「筆記」(notebook)的功能類似於Youtube,使用者可創建自己的筆記,瀏覽並儲存跨館館藏,與他人分享並評論;「社群」(group)可與志同道合者共創社群;以及「影片」(video)分享個人的博物館經驗。自2009年2月推出迄今,「Creative Space」上已有877個筆記及125個社群。

NMOLP計畫引起諸多討論,部分人士樂見館際整合,並期待更國際化的合作;部分人士則憂慮使用者參與的可能,質疑建立新社交媒體的必要性。儘管成果尚不明朗,但NMOLP計畫的確促成了關於數位典藏不同想像與觀念的交會對談。抱持著讓所有人皆能享用藏品並探索其背後文化的目標,V&A的數位典藏以簡單好用為原則,跨越平台與館際的界線,熱情擁抱大眾。

相關網頁

WebQuests:http://www.wallacecollection.org/nmolp/webquests/

Creative Space:http://iwm.nmolp.org/creativespaces/?page=home

網站名稱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http://www.vam.ac.uk/index.html

典藏類型

工藝設計。收藏三千年來世界各地富足文明的工藝品,數量超過一百萬件。分為:(1)建築;(2)亞洲;(3)陶瓷;(4)當代;(5)時尚與珠寶;(6)家具;(7)玻璃;(8)歷史、年代與風格;(9)金屬作品;(10)畫作;(11)照片;(12)印刷與書籍;(13)雕塑;(14)織品;(15)戲劇與表演。各分類下另有細項分類。

目標對象

希望國內外的人都能使用V&A的展覽、館藏與專業知識,作為學習、創意與樂趣的資源。

授權模式

由VAM所生產且發布於網站的內容,為V&A版權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 如茵 的頭像
    鄭 如茵

    鄭 如茵的部落格

    鄭 如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